产业养殖促增收 精准扶贫拔穷根
自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市管局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伊通满族自治县莫里青乡兴宏村,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千方百计发展扶贫产业,结合实际,多措联动,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因地制宜挑选扶贫产业,让贫困群众自己有“造血”功能,实现持续增收,彻底拔掉穷根。扶贫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56岁的李凤山几年前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讲起自己的脱贫故事,他脸上写满了幸福。他和老伴马明二人均患有肺结核和其他并发症,失去外出打工的能力,其收入来源主要靠家里的几亩地。有时遇上“年头”不好,家里的日子过得更是捉襟见肘。老两口日常用药都得算着买,省着吃。遇到亲戚朋友家婚丧嫁娶等事,老两口更是为难。不随钱吧,平时经常得到人家的帮衬,随吧,会让本就拮据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时间久了,安于现状的他对脱贫失去希望,对致富更是不敢奢求,看着左邻右舍盖新房,建蔬菜大棚,甚至有的年轻人把小轿车开回家,李凤山感觉自己像西坠的落日,越走越黑。渐渐地,他成了村里靠救济过活的“名人”。
看到老人一贫如洗的家,市管局扶贫工作队心如刀绞,如何帮助李凤山快速脱贫,成了那段时间工作队每天讨论的课题。经过管局领导和工作队员们的讨论,决定帮助老人利用家中空闲院落发展养殖产业,自繁自养。
找到方法后,驻村工作队开始去李凤山家中沟通,让他试试养牛挣钱创收,但李凤山却拒绝了工作队的好意,李凤山说:“我也想早日脱贫过上好日子,要养牛,自繁自养的确是个好主意,但是得买母牛吧。就目前我家里的状况,别说买牛,就是一斤牛肉也买不起”。老人的话让扶贫工作队明白了问题的纠结所在,工作立即联系包保单位伊通法院、信用社代表组织专题会议研究此事,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为老人申请贷款3万元,并保证帮老人选品种、学技术、找销路。
很快,李凤山利用申请的贷款购买了两头母牛,通过李凤山的精心饲养,年底其中一头母牛喜添“第一丁”;命运总是青睐勇于付出的人,就在第二年6月份,他家的牛再次诞下一头小母牛。接连卖了两头小牛,纯收入达25000多元。李凤山第一时间打电话向市管局扶贫工作队报喜。在市管局相关负责人慰问走访时,老泪纵横的李凤山一把抓住的工作人员的手说:“谢谢,让我说啥好呢,原本互不相识,可你们待我比亲人还亲,党的恩情,政府的恩情,我老李头一辈子都不会忘!”当大家谈起他家的牛,老人眉宇间立刻多了几分神采,顺口溜一套连着一套:“羽牛见羽牛,三年五个头”“家有一头牛,吃穿不用愁;家有十头牛,住上小洋楼。”老人脸上的信心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左邻右舍都说老李头开始走运了。是的,李凤山的生活确实在发生变化,随着第三头、第四头小牛犊的诞生,他很快还清了贷款,还略有盈余。有了存款的李凤山,骑上了电动三轮车,也用上了智能手机,家里再也不用为买药发愁了,吃穿更是不成问题。当下李凤山养牛劲头越来越足,发家致富的信心也越发“膨胀”。正计划着下一步扩大牛舍,再买两头母牛,还要养猪、养鸡、养鹅......
财富不会从天降,获得还需人努力。在李凤山的脱贫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坚持、奋斗、变化和信心。坚持政府引导、统筹兼顾等原则,想办法,出点子,多渠道争取惠民项目,让贫困户脱贫;以产业扶贫为主要途径,协调贷款,帮助村民发展种植、养殖等项目,使贫困户脱贫致富。市管局扶贫工作队用实际行动一次次书写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