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路上迈出“铿锵脚步”
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定点帮扶兴宏村纪实
(本视频转自四平广播电视台)
“这是今天天刚放亮才摘下来的鲜苞米,新摘的烀上才香!”一大早,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人员又来到伊通莫里青乡兴宏村,上门收购贫困户种植的鲜苞米和应季蔬菜。仅贫困户陈贵有一户,市管局就上门收购鲜玉米5000多穗,让陈贵有在家门口多了一条增收路。
兴宏村是省级贫困村,市管局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部署规划,于2017年7月派驻扶贫工作队。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工作队入驻后立即展开工作,走屯入户,详细了解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详细记录家庭成员的身体情况,准确掌握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实际需求,“一人一议、因人施策”制定具体帮扶计划。
带来一支队伍 壮大你的力量
“把你的困难告诉我,让我们一起想脱贫的办法,走致富的路子。”市管局的工作队驻村伊始,首先是弄清贫困现状,了解贫困群众的愿望,迅速融入贫困群众当中。白天,他们遍访贫困户,问人口、问收入、问困难,与贫困群众一起拉家常,晚上回到住地写《民情日记》。有的白天家里没人,工作队就晚上带上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的去询访。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访遍了全村全部贫困群众,踏遍全村的一草一木。在调查走访中,迅速掌握了各家各户的基本情况,了解贫困户的脱贫愿望,逐渐厘清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更进一步拉近了与群众的关系。
积极到相关县级部门汇报衔接,为贫困村争取资金、项目和政策支持;着力加强贫困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改变村容村貌;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村群众发展特色效益产业,引导群众科学化发展种植、养殖业;及时掌握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根据农时和贫困户实际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入户开展帮扶活动……“一户一策”制定贫困户帮扶规划不是书写出来的,而是工作队员们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踩”出来的。
献上一方良策 激活你的活力
农民房前屋后的“菜园子”大多是仅仅供应自家的餐桌,吃不了的有的就烂到地里。由于产量少,也不值当大老远进城去卖,有的贫困户就是想卖,也没那个力气把蔬菜倒腾到城里。动员他们发展露地蔬菜更是顾虑重重,怎么办?如何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市管局、县法院共同和乡村干部群众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放思想,给群众“输血”的方式方法,思路决定出路。最后达成一致意见,抓典型示范引导,积极宣传带动,先抓“典”后扩“面”,逐渐形成规模。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市管局、县法院甘做“销售员”。
“庭院种养,上门收购”精准! 对路!贫困户陈贵有就是“庭院经济”的受益户。陈贵有50岁,2017年4月查出患有肝癌,妻子患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年,夏天可以走动,冬天只能躺在炕上。管局领导和驻村工作队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鼓励陈贵有种植粘玉米,由市管局帮助联系销路,按市场价上门收购。截至目前,市管局累计收购兴宏村贫户农产品合计14463元。
贫困户杨广患脑血栓,丧失部分劳动能力,但生活可以自理,家里的那点地都是由母亲和媳妇耕种,农闲时媳妇在外打工,儿子在外当兵很少回来,自身无力摆脱贫困状态。驻村工作队与杨广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引导激励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养鸡、养鹅。说干就干!”有耕耘就有收获,现在这些鸡鹅由工作队联系伊通县法院上门收购,仅此一项就为此户增加收入1840余元。
李凤山原来在外地的煤矿干活,2010年发现患上了矽肺病和肺结核,李凤山的妻子也在2016年发现患有肺结核,由于患病两人都不能干重活,丧失部分劳动能力。夫妻俩每月药费开支700多元,成了家里最大的经济负担。夫妻俩膝下无子女。驻村工作队了解到李凤山有强烈的脱贫愿望,但苦于没有资金。
驻村工作队与李凤山“拉家常”了解到,李凤山早在生产队时就放马放牛,侍弄“大牲口”有经验。驻村工作队帮助联系包保兴宏村的伊通法院,法院主要领导亲自协调信用社,帮助申请贷款,购买2头母牛和一头小牛,工作队还帮忙平整了新牛圈。每天李凤山有事没事就蹲在牛圈外看这三个宝贝疙瘩,定时喂水上料。“现在是两头母牛和一头小牛,等你们再来的时候,就又添牛进口啦。”李凤山对脱贫致富充满了希望。
树立一批典型 带动你共同致富
“帮钱、帮物都好帮,思想上转弯最难扶。”工作队员刚开始开展“一户一策”帮扶时,有的贫困户抱有“等靠要”的思想。“送点啥够吃就行,干这干那的也不一定成!”“都是口头会气的,等种上了不定咋地呢。”个别的贫困户对于发展效益农业持观望怀疑态度。针对这种情况,市管局开出药方,除了继续做贫困群众工作,宣传扶贫政策外,市管局为工作队确定了“先行发展一批,再带动一批”的工作思路。“从别人帮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致富”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
村里的贫困群众和普通村民看到管局上门收购的车一次次驶进村里,先走一步的加入“庭院经济”的贫困户一次次数着钞票,揣进腰包,脸上露出“得意”的笑。榜样的力量的无穷的,观望中的群众再也坐不住了。
“陈贵有家在房前屋后种的粘苞米今年赚钱了,还是上门来收购的。”“明年我也想种点粘苞米,能收购不?”“人家李凤山家都赚着钱了,我也想养点鸡、鸭、鹅,能不能卖上个好价钱哪?”看到别人实实在在地把钞票装进了腰包,观望中的贫困户主动找到工作队。“等靠要”的贫困群众被带动起来了,就连普通村民看着条件不如自己的贫困户都能在家门口赚钱,也纷纷找到工作队,想加入到“庭院经济”中来。“我能种土豆”“现在种白菜还能收一季”。通过典型带动,目前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纷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庭院种植、养殖,管局也积极联系销路按市场价上门收购。
浇筑一份深情 连通你的血脉
王平、王立华是姐俩,王平(42岁)患有综合性脑炎,导致视力下降,阴天雨天比较明显,半夜时偶尔会抽搐,但是生活可以自理;姐姐王立华(49岁)患病11年,离婚后病情更加严重,不能下地行走,只能坐轮椅,而且还要将腿绑到轮椅上,生活不能理,看到陌生人进来,就会哭个不停。王平和母亲每天将王立华抱上轮椅,由王平推着轮椅在外面晒晒太阳。但由于王平视力问题,也经常发生“事故”。前些日子,王平依旧推着姐姐在外面遛弯,走了一会外面下起小雨,由于没带雨具,王平推着姐姐想紧赶两步往家走,路中停一辆汽车,王平眼神不好也不知道是开着的还是停着的,一不留神将轮椅推到路边沟内,将轮椅摔坏。驻村工作队在入户走访时了解这一消息后,协调包保单位伊通县法院帮助解决,很快一辆崭新的轮椅送到了家里。姐弟俩的老母亲激动地说:“党和政府真是好啊,我女儿以后又可以出去‘走走了’!”
贫困户王有61岁,肌肉萎缩多年,2017年还可以拄着拐下地慢慢走动,驻村工作队第一次到他家时,他拄着拐棍在门口等着工作队的队员们。今年病情严重,只能躺在炕上,由老伴侍候。之前驻村工作队走访时,得知王有本人想将三级残疾更换二级残疾证,家人这几天正为此事苦恼,因为更换二级残疾证需要本人到现场鉴定,可是王有身子特别弱,每挪动一下都会带来难忍的疼痛,而且从村到县雇车的来回路费也不少。驻村工作队在当天下午,协调伊通县法院为王有送去鉴定费和路费共计550元,并协调残联为其更换了二级残疾证。
攀上一门亲戚 促进稳定增收
“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促进农民增收。”在市管局党委召开的专题帮扶会议上,参会干部达成了共识。在充分听取贫困户和村干部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兴宏村的实际情况,驻村工作队依托兴宏村原有的扶贫企业—吉林腾岳贸易有限公司,动员企业吸收贫困户到企业中打工,增加贫困户收入。目前,该企业已先后安置贫困群众52人,每人每月增加收入1500元左右。2017年年底,该企业还为安置的贫困人员每人分红1000元,合计5.2万元。工作队通过加强与省外用人企业联系和沟通,组织当地村民及贫困群众80人到黑龙江省劳务输出(挖土豆),时间约一个月,每天每人140元,仅此一项增加当地群众、贫困户收入33.6万元。
送出一份厚礼 改善乡村面貌
“要致富,先修路”。困扰兴宏村的又一大问题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与村之间的主路为水泥路,村里都是沙土路。一到雨天,不是水坑就是泥坑,村民正常出行都成问题。结合脱贫攻坚工作的具体要求,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环境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市管局与伊通法院共同协调争取立项,在户户通水泥路的基础上,投资73万元,新建长度1.725公里的乡村水泥路,于2018年7月全部完工。
自定点帮扶以来,市管局除帮扶钱物外,还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送政策、送技术、送教育。每逢节假日,局领导亲自带队走访看望贫困户,送上节日的祝福和慰问物资。为兴宏村购买书桌10张、椅子38把、书柜8个,电脑2台,为兴宏村群众创造温馨读书环境;协调伊通机关事务管理局为村文化广场铺装彩砖500平方米;协调伊通县文体局解决文体活动所需的用品和健身器材,购买50套秧歌服装、50把扇子、乒乓球案子、户外体育健身器材,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他们把我们当朋友,我们把他们当亲人。如果有几天没来,我们就很期盼,怪想他们的。“贫困户陈贵有真诚地说。当好一名机关干部不容易,当好一名贫困村的驻村工作队员更不容易。交“穷朋友”,看“远亲戚”,市管局把党员干部距离百姓的最后一厘米变成零距离,走进贫困群众的心。在脱贫攻坚路上迈出“铿锵脚步”。
记者手记:
脱贫攻坚驻村工作即要有工作方法,更要有发自内心的情怀。全市各级各部门以及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走出机关,走向田间;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同坐一条板凳,共饮一碗水;与贫困群众 “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实打实”帮扶,以真帮换来真情,用脱贫换来群众的笑容。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我们有如铁的信念、如火的激情、如痴的倾注、如实的举措,脱贫攻坚这座山再高也会被攀越,这条路再长也会被踏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