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冬时节,东辽河畔,岸边踏雪声与冰下水流声相互唱和,河湖靓影与美丽乡村相揉相映,舒展开一幅水质良好、河流畅通、岸线优美的生态画卷。
东辽河、西辽河、新开河,犹如三条玉带镶嵌其中,让双辽的冬天多了几分婉约与灵动。其中有七星湖、小西河、温德河等19条河流及4处自然湖泊,河湖相交,支脉纵横。
如何让“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成为双辽河湖长制工作一道重要考题。河湖长制工作开展以来,双辽市聚焦重点难点,推进“全民治水”,实施“全域治水”, 奋力书写绿美双辽“生态答卷”,形成社会面“共治共享”强大合力。
全民治水 守护绿水清波
双辽市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共有19条,地处吉林省西部风沙干旱地区,这些河流和蓄水设施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环境中尤为重要,保护河湖环境、提升河湖水质意义重大。
河湖长制工作开展以来,双辽市积极探索全民守护河湖新思路。经过两年“民间河长”试点工作,至2021年末,建立了“河长+河长助手+民间河长+保洁员”的河长制工作体系。其间,双辽市各级党政领导担任河长,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担任河长助手,环保志愿者及社会热心民众担任“民间河长”。主要河湖都设立了保洁员,河湖监管和保洁工作真正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河长制宣传工作真正实现了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家庭。
“民间河长”虽然没有保洁员所承担的必需的保洁工作,但绝对是河长的眼睛,是河长的“通信兵”,既能及时发现问题,使问题尽早得到处理,又能对相关工作起到监督作用,使相关工作人员更好地履职尽责。
自开展“民间河长”工作以来,双辽市“民间河长”自行处理各类问题236件,并对处理问题建档立卡,全市河湖环境发生明显改变,全民关爱河湖的局面已逐步形成,“民间河长”成了保护河湖的“忠诚卫士”。
数据,彰显着双辽的凝心聚力;成绩,凝聚着双辽的万众一心。
河湖长制工作开展以来,双辽市通过深化河湖长制社会化,实施“行政河长+民间河长”全民治水新模式,积极发展多元民间河长和志愿者队伍,畅通群众参与治水直通渠道,营造了河湖长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全民治水氛围,织牢织密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护网格,实现了对城乡河流的“无缝覆盖”管理,打通了河湖长制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构建了城水相融、人水相依的河湖生态崭新格局。
全域治水 点睛绿色发展
源于河湖,出于匠心。为护河湖长安水长清,双辽市持续推进河湖长制工作,从源头上发力,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从机制上提能,深化协作形成合力,以河湖长制工作为抓手,全民治水,综合施策,使域内河湖环境获得持续改善。
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今年以来,双辽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河湖长制工作决策部署,聚焦重点难点,紧盯目标任务,构建保障体系,强化政策支持,采取有效措施,打造全域治水双辽模式,让湾湾碧水成为双辽绿色发展的点睛之笔。
细化部门联动机制,有效维护河流管理秩序。为让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双辽市将东、西辽河和新开河等19条河流及4处自然湖泊全部纳入河湖管理,全面压实落细县、乡、村各级责任。通过搭建调度协调平台,确保河湖治理信息及时传送和共享。通过细化完善河长制工作部门联动机制,有效维护了河流管理秩序。
建立“河湖长+河湖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四长联动护河机制,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深化多部门协调联动与监督制约,形成护河合力,推动河湖管理全面提能增效。在“河湖长+河湖警长”组织体系基础上,构建全市各级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与河长办的协作联动机制,建立联合巡河、联席会议、办案协作、信息共享、联合宣传教育等制度,实现了行政执法、刑事司法、检察监督、裁判执行有机衔接,形成闭环管理和全过程监管,严厉打击了各类破坏河湖环境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最终形成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行刑管理机制,促进河湖长制重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落细,水处理能力明显提升。
将污水管起来,让环境靓起来,持续擦亮水生态环境底色。双辽市多措并举,实施源头治理,全力改善流域内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实施辽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建设乡镇区域性粪污处理中心和屯级畜禽粪污集中收储点,各级河长从源头发力,加大水污染治理防治,有力促进了河湖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同时,加大配方施肥技术到田率,有效控制化肥使用零增长,从源头为江河把脉,筑牢生态根基。守住源头,护住支脉,双辽市紧紧围绕全域治水战略,用实际行动守护域内河湖实现长治久清,将治水触角延伸到河湖管理细枝末梢,实现共治共享,让治水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久久为功,必有回响。从全民治水到全域治水,双辽市坚持水源保护,狠抓环境整治,做好生态涵养,强化工作落实,以优化水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河长制”实现“河常治”,综合施策协同发力,终于迎回绿水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