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英雄城,天空湛蓝澄澈,河流碧波荡漾,倒映着沿岸建筑与绿树鲜花,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天之蓝、水之美和谐共生。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中,我市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环境保护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一幅蓝天白云、清水绿岸的生态画卷正在四平大地徐徐展开。
大气污染防治:
控污减排 蓝天焕新
天空深邃犹如大海,白云似浪自由翻涌,“四平蓝”频频出现。“四平蓝”的背后,是全市上下持之以恒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果。近年来,我市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统筹实施一系列治本攻坚措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现如今,我市大气环境质量稳中有升。扣除沙尘影响,2024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9.34%,同比增加1.67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1微克每立方米,同比持平;空气质量已经连续5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以巩固空气质量为目标,我市强化方案统筹,凝聚治理合力。市政府制定《四平市落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明确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任务目标,部署七项重点工作任务,细化责任分工,形成各级政府负总责、生态环境部门统筹协调、其他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编制《PM2.5和臭氧“双控双减”》《气候变化“双强化”》等三个行动方案,确保重点任务逐项分解、高效落地。
推动结构优化,实现减排增效。持续推进6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大力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412.79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144.38万千瓦,占总装机规模的34.98%,新能源已逐步成为我市发电量增量主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搭建政策、资金“双轮驱动”帮扶平台,推动金钢钢铁、梨树华生热力等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及双辽迎新玻璃熔窑烟气深度治理项目落地,获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资金7074万元,在实现减排的同时,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截至去年年末,我市“十四五”期间氮氧化物、VOCs累计认定减排量,分别达6473吨、769吨,均超额完成既定目标。
科学管控秸秆,有序计划烧除。构建“气象研判前置、网格监管兜底、有序烧除落地”的闭环机制,通过科学研判气象条件,实施错时限量、轮烧管控的计划烧除,变“全域全时段禁烧”为“科学精准化疏堵”。目前,无序露天焚烧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精准管控移动源,治理尾气污染。依托黑烟抓拍系统精准锁定高污染车辆,同步倒查检车线违法行为,全市27条检车线共检测机动车19.7万辆;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累计完成备案2409台;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专项整治行动,深化跨区域协作,与铁岭市联合突击检查,形成执法震慑。截至去年年末,“十四五”期间累计淘汰国三及以下车辆63219台,从源头削减了尾气污染负荷。
水污染防治:
治水清源 碧水长流
近年来,我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2024年全市10个国控断面全部达到考核要求,优良水体比例连续两年稳定达到90%,优于国家考核标准30个百分点,共有5个断面较考核标准提升1个类别,金宝屯断面自“十四五”以来,首次达到四类水体,实现地表水无劣五类及五类水体,全市水环境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
为改善水环境质量,市生态环境局协调推进黑臭水体管控。联合市住建、水利等部门,开展城市黑臭水体再排查再整治专项行动,共同推进完成各类风险隐患问题整改,确保无新增县城黑臭水体;对已整改销号的南北河2条城市黑臭水体开展复查复核,组织进行季度性监测,确保不出现返黑返臭问题。
强化饮用水安全保障。组织开展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及时发现、解决水源地保护区周边,以及上游汇水区生活垃圾、畜禽粪污堆放等各类环境问题;各县(市)区开展完成第三批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实现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完成率100%;完成山门、下三台水库水源地保护区调整,全面提升保护区精细化管理水平,全市县级及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全部达到或优于三类。
常态化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严格落实“三级排查”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实施遥感解译技术,全面提升排查工作效率。组织开展污水直排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核查64条河流共1095.6公里,排查新增排口189个。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保留入河排污口695个,全部完成系统电子档案登记,整治完成率100%。
统筹推进重点流域规划项目实施。对谋划实施的37个“十四五”重点流域规划项目,建立项目周调度、月通报机制,督促各责任部门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及早实现治污绩效目标。截至2024年底,22个项目已完工,有13个项目获得上级水污染防治资金支持。通过生态保护项目的实施,全市共新增河湖缓冲带长度达58.6千米,新增人工湿地面积236.6公顷,有效削减了入河污染负荷。
土壤污染防治:
护土净壤 筑牢根基
我市将土壤污染防治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作为重要民生工程,通过系统规划、精准施策、多方联动,全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
我市着力构建各要素协同防治、多部门联动监管的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机制。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实施《四平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实施方案》,持续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农村环境整治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各县(市)区工作目标和具体工作内容,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等工作落实到位。
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将19家企业纳入监管范围,印发《四平市土壤重点监管单位监管工作提示单》,明确重点工作时间节点,督促企业及时完成自行监测、隐患排查“回头看”等污染防治任务。“十四五”以来,我市未发生一起土壤污染事件。
全过程监管,有效保障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强化建设用地准入管理,联合组织对14个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地块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进行评审,对需质控地块初步调查开展全过程监督检查,确保重点建设地块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加强优先监管地块污染管控,根据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结果,我市7个地块被纳入优先监管地块清单,除1个不超标地块外,其余6个地块均已完成制度管控;积极开展受污染耕地源头防控,依据受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结果,梨树县、伊通满族自治县、铁东区和铁西区分别制定受污染耕地年度整治计划,有效开展针对性治理,现已基本完成污染断源。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有效推进,新增完成96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工作,治理(管控)率达到40.33%,抽取33个行政村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成效评估,验收合格率达100%。
地下水环境质量有效提升。全市8个地下水国考点位达标率为87.5%,优于国家考核目标2个点位,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农村黑臭水体有效治理,全市771个行政村未出现农村黑臭水体;规模化养殖场得到有效管控,全市401家在产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计划备案率、规模养殖场现场检查覆盖率达到“双一百”。
绿色映衬底蕴,山水彰显初心。绿色已然成为四平的鲜明底色,守护蓝天白云,留住碧水净土,是这座城市不懈的追求。展望未来,我市将锚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跃升目标,以优良生态基底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绿色福祉深度融入百姓生活,为城市幸福图景添彩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