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市以河湖面貌改善、河流水质提升为目标,不断优化完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联防联控管理模式,聚焦河湖重点问题,治河治污,治污寻源,打好“管、治、提”三手牌,全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经多年努力,目前我市10个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0%,水环境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河长制考核连续三年位列全省第一名,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具有四平特色的河湖生态治理新路。
完善体制机制,实现河湖管理全覆盖
构建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市级总河长由市委书记和市长共同担任,副总河长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各县(市)区级总河长由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层层密织河湖长责任网。目前,全市共设立市、县、乡、村级河湖长970名,河湖警长123名,每条河流、每个湖泊都有了“专职管家”,实现了河湖由没人管向有人管、由多头管向一头管、由管不住向管得好的巨大转变。
构建协同共治机制。着眼干支流、左右岸、上下游关系,实施协同共治监管,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铁岭市联络沟通,关闭其境内沿河小型养殖场解决了西辽河金宝屯断面来水超标和东辽河四双大桥断面水质超标等问题。今年年初,《四平市辽河流域协同保护条例》正式出台,为推进辽河流域协同治理保护提供了法律遵循。
构建督察问责机制。将河湖长制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专项工作考核目录,由两办督查室、纪委监委每年开展专项督查,建立提示、预警、督办、约谈、问责“五步工作机制”,倒逼工作任务落实。
聚焦重点控源截污,多元化推进污染防治
结合示范镇建设、乡村旅游精品村建设等重点任务,完成13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到26.98%,超额完成省定任务23%的要求。推进36个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覆盖率达到100%,处理能力和处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集成推广化肥减量技术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持续保持化肥使用量和农药使用量负增长态势。建设18个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和2824个散养户畜禽粪污村屯收集点,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和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全市共关闭搬迁禁养区规模养殖场119家,整治入河排污口519个,清理各种河湖垃圾72.15万立方米,拆除岸边厕所273个,清理养殖直排155个,关停非法采砂场98个,处理非法采砂案件282起。
推进河湖治理提升工程建设,保障人水和谐共生
市本级在南条子河两岸建设湿地绿地,并分别以生态、进步、探索、健康、科技为主题,在条子河沿线公园成功打造绿水长廊项目,使建成区绿地面积增加203公顷,河道蓄水面积、蓄水量成倍增长。同时,激活河道周边可利用建设用地面积835公顷,实现土地净收益稳增长。梨树县依托地域优势,以河流为纽带、以黑土地为资源,整合水利、农业农村、文化旅游等资源,成功打造“多彩南河”“生态招苏”等品牌工程,有效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持续扩大“绿水长廊+”的倍增效应。伊通满族自治县以促进沿河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将更多的人文历史、地方民俗和满族文化融入其中,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水文化长廊,其中伊通河城区段的漫滩湿地公园成为了生态伊通建设的靓丽名片,其配套建设的各类旅游项目年收益突破100万元。双辽市以“一带、两纵、三横、四库”为总体构架,统筹推进建设河湖连通水系项目和绿水长廊工程,将自然景观与农业发展相融合,全力发展“绿水长廊+现代农业”经济。2021年至今,我市新建或提升绿水长廊项目50个,累计完成投资22.59亿元,建设长度402.8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