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市直

区县

梨树县人民政府 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双辽市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东区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西区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

脱贫攻坚脱贫攻坚

​砥砺奋进 决战决胜

2021-02-01

  2020年,四平市紧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优化整合攻坚力量,补齐短板弱项,提升帮扶实效,强力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助推全面同步小康按下“快进键”。

  四平市辖铁东、铁西2个区和梨树县、伊通县、双辽市3个县(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297户41044人、贫困村125个、1个省定贫困片区(双辽市)。今年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国家第三方扶贫资金绩效考核工作和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工作。截至目前,全市21297户41044人全部实现脱贫,12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省定贫困片区双辽市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5.1%下降到零。四平市“双防”体系建设、开展“健康直通车”两项工作在全国扶贫开发经验交流会上作经验介绍;梨树县“扶贫投保三方共赢”产业保险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纳入《产业扶贫典型案例》;市纪委监委、双辽市、伊通县分别获得吉林省2020年脱贫攻坚奖集体奖项,张洪民等14名同志获得吉林省2020年脱贫攻坚奖个人奖项,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市扶贫开发服务中心荣获全省事业单位脱贫攻坚集体记大功奖励。

  一是扛起使命担当,坚决拧紧责任链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一手抓防控,一手抓脱贫”,坚决完成脱贫攻坚重大政治任务。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年初以来,组织召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9次、市委常委会6次、市政府常务会4次、专题会5次,集中研究解决重大事项、重要任务及影响脱贫攻坚收官各类问题。层层拧紧责任链条,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纪委监委监督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乡村落地责任,明确目标、任务、时限、标准,坚决打通任务落实“最后一公里”。打通脱贫神经末梢,开展“遍访贫困对象”行动,市级党政主要领导遍访7个脱贫攻坚任务较重乡镇,县级党政主要领导遍访125个贫困村。建立村第一书记派驻长效机制,实现755个行政村第一书记全覆盖,1958名驻村干部在村工作。

  二是补齐短板弱项,全力完成既定目标。紧盯“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查缺补漏、补齐短板,全力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一达标”顺利实现,脱贫人口年人均收入达8000余元。“两不愁”基本解决,把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全年完成投资4.26亿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三保障”短板逐渐补齐,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回头看”,落实“以房查人、以人查房、动态调整”和建新拆旧制度,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222户;加大控辍保学力度,除个别因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均未失学辍学;2020年“雨露计划”补助学生1259人次,补助金额188.85万元,无一错补漏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救治率、家庭医生签约率均达100%。在落实落细基本医疗政策同时,在全市开通“健康直通车”,解决重点人群购药、看病等问题,极大减轻贫困患者经济负担,截至11月末,1383人次贫困患者购药、看病受益。

  三是狠抓产业扶贫,持续提升造血能力。牢牢抓住产业扶贫“牛鼻子”,夯实全面脱贫关键支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2020年累计投入各级各类扶贫资金约2.6亿元,其中市本级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00万元,占国家、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9.7%。精准落实扶贫项目,聚焦打造“一县一品”“一乡一特”产业扶贫新格局,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7个,总投资7250万元,扶贫项目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加快推动长效脱贫,在发展“短平快”扶贫项目同时,培育特色种养、农畜产品加工、光伏等中长期致富产业,加快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四是攻坚重点任务,确保实现圆满收官。聚焦脱贫攻坚决胜之年重点任务,以更大力度固根本、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升各项举措针对性、实效性,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最终胜利。狠抓小额信贷,深入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意见》,建立“双监测”机制,严格执行三色预警,严防“户贷企用”及还款逾期风险。重新对贫困户进行全覆盖式评级授信,确定2星以上符合贷款条件贫困户3695户,最大限度释放信贷政策红利。目前,已贷款户数3291户、4603笔,贷款总金额达8041.83万元,户贷率达51.2%。

  四是狠抓消费扶贫,扎实推进“三专一平台”活动,全市共布放专柜300台,设立消费扶贫专区12个,各县(市)区消费扶贫馆全部挂牌。坚持线上线下、内销外销共同发力,加快解决扶贫产品销路问题,2020年1-11月,全市消费扶贫农产品销售额实现3047.26万元。狠抓稳岗就业,积极采取转移就业、设置扶贫公益性岗位、扶贫专岗等措施,拓宽贫困群众就业渠道。鼓励扶贫车间、扶贫龙头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千方百计提高贫困户收入。目前,全市贫困劳动力就业人数达12256人,其中省外就业人数1937人,省内县外就业人数1415人,县内就业人数8901人。累计开发扶贫专岗7374个,有效解决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问题。扶贫龙头企业实有个数13个,复产13个,带动贫困劳动力39人。扶贫车间实有个数3个,开工3个。原公益性岗位和疫情防控期间新增临时公益性岗位就业人数200人。贫困劳动力自我就地就近务工人数1015人。省办反馈我市有返贫风险贫困劳动力168人,截至目前已全部安置。2020年光伏扶贫收益金额1614.4104万元,利用光伏扶贫收益设置公益岗位数量5189个,实际就业人数5189人。狠抓问题整改,坚持“举一反三、以改促进、标本兼治”,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定期调度、下沉督导、专项暗访等方式,坚决确保整改任务高标准高质量按时完成。目前,我市国家和省关于扶贫领域各类巡视巡察、监督检查反馈问题均已整改到位。

  五是巩固脱贫成果,加强“双防”体系建设。聚焦常态长效,实施挂牌督战,精准落实“一人一策”帮扶措施,针对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人口,出实招、下猛药,织密“兜底网”、筑牢“防火墙”,坚决防止返贫致贫问题发生。以家庭人均纯收入5000元为防贫监测线,以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不超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的“边缘户”人口为基数,按照每人每年不高于70元标准,设立了530万元防贫保障救助基金。目前,全市已累计救助“两户人员”113户,其中贫困户77户、边缘户36户,共发放救助金170余万元,有效防止了“两户人员”致贫返贫。

[纠错]
  • 打印
  • 字号大
  • 字号中
  • 字号小